直径 320mm 的模具(如冲压模具、注塑模模架)淬火热处理需兼顾 “足够硬化层深度(1-5mm)”“加热均匀性(避免变形)” 和 “效率匹配(中大型工件加热耗时)”,超音频(20-50kHz)与中频(1-10kHz)淬火设备因频率特性与大尺寸模具的需求适配,成为主流选择,两者的差异化适配逻辑如下:

直径 320mm 的中大型模具(厚度通常 50-100mm),工作时承受长期冲击、摩擦(如冲压模具的反复合模),对淬火的核心要求包括:

中频设备因频率低(趋肤效应弱),硬化层深度可达 2-5mm,完美适配 320mm 模具的核心需求,成为多数场景的首选:
- 频率与硬化层的匹配:1-10kHz 的中频电流,在模具钢(如 Cr12MoV)中产生的涡流可穿透表层 3-6mm,淬火后硬化层深度稳定在 2-5mm(根据功率和时间调整),足以支撑模具在高负荷下的耐磨性(如冲压 10 万次以上仍无明显磨损);
- 芯部韧性保留:仅表层硬化,芯部仍保持韧性(HRC30-35),避免整体淬火导致的脆性断裂(尤其模具边角部位)。
- 线圈与旋转加热:采用环形感应线圈(内径 330-350mm)环绕模具外圆,配合模具匀速旋转(5-10r/min),确保圆周方向加热均匀(温差≤±5℃);
- 缓慢升温减少应力:中频加热速度适中(从常温到 850℃需 15-30 分钟),避免快速升温导致的热应力集中,模具淬火后圆度误差≤0.03mm,无需复杂校直即可满足装配精度。

超音频频率较高,硬化层深度 1-3mm,适合对硬化层要求稍浅、精度要求更高的 320mm 模具(如注塑模模架):
- 若模具仅承受轻摩擦(如注塑模的分型面),无需 5mm 深硬化层,超音频 1-3mm 的硬化层足够,且加热速度更快(比中频缩短 20%-30%),单模加热时间 10-20 分钟;
- 硬化层浅意味着热影响区更小(≤5mm),模具变形量可进一步控制(圆度误差≤0.02mm),适合对精度要求极致的场景(如精密冲压模)。

对比项 | 中频淬火设备(1-10kHz) | 超音频淬火设备(20-50kHz) |
---|
硬化层深度 | 2-5mm(适合重载、高磨损模具) | 1-3mm(适合轻载、高精度模具) |
模具尺寸 | 更适配直径≥300mm、厚度≥50mm 的大型模具 | 适配直径 200-350mm、厚度 30-80mm 的模具 |
加热效率 | 单模加热 15-30 分钟(深度加热耗时) | 单模加热 10-20 分钟(浅表层加热更快) |
变形控制 | 圆度误差≤0.05mm(热影响区稍大) | 圆度误差≤0.02mm(热影响区小) |
典型应用 | 冷作模具(冲压模架)、大型锻模 | 注塑模模架、精密冲压模局部硬化 |

无论选择哪种设备,320mm 模具淬火需重点控制:
- 线圈与模具间隙:保持 3-5mm 均匀间隙(偏差≤1mm),避免局部磁场过强导致的过热;
- 分段加热与保温:对壁厚不均的模具(如带凸缘的模架),采用 “先预热(500-600℃)、再淬火加热” 的分段模式,减少热应力;
- 冷却均匀性:配备环形喷水装置(孔距≤10mm),确保圆周方向冷却速度一致(≥150℃/s),避免因冷却不均导致的硬度偏差。
直径 320mm 模具的淬火选择,本质是 “硬化层深度” 与 “加热效率” 的平衡:重载、深硬化需求优先选中频,轻载、高精度需求可选用超音频。两者共同的核心价值,在于通过感应加热的 “局部可控性”,避免大型模具整体淬火的 “变形大、能耗高” 问题,成为中大型模具表面强化的 “精准方案”。
|